格列佛游记中的艺术特点(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大理寺日2(大理寺日志动画) 散文作品分析怎么写(如何分析散文的写作思路)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农机 » 正文

朱自清为何会评价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wangchaowh   5天前   1℃   0
简介: 喜欢历史和文化的人,一定听说过《七子之歌》,这是由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九龙、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这七处被迫

喜欢历史和文化的人,一定听说过《七子之歌》,这是由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九龙、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这七处被迫割让或租借的领土比作与母亲失散的七个孩子,故而得名“七子之歌”。

全诗饱含爱国深情,使用整体的构架和起伏的韵律而令人动容,倾诉了“失养于母亲和受虐于禽兽”的悲凉之情,推动了民众从漠然中警醒。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今天,文史不假通过这首《七子之歌》来还原历史,还原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人物和民主人物闻一多,探究为何朱自清会评价他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1899年11月——1946年7月),字友三,原名闻家骅,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惨遭***反动派暗杀。

展开全文

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一户书香门第,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他对于古典诗词似乎有着先天的爱好,很早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天赋。

1912年,闻一多在13岁时就以湖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从此开始,他与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工作和成名都在此完成。

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进行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在主攻美术的同时,他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也是与日俱增。

当时的中国,虽然封建帝制已经终结,但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由于巴黎和会的外交惨败而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民族觉醒浪潮。

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的学习期满,决心回国报效并积极参与这种民族觉醒运动。离美之前,他在悲愤之下有感而发,创作完成了《七子之歌》。

怀着满腔热情,闻一多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可惜,迎接他这个爱国游子的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却只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上海工人***而发动的“五卅惨案”,国内局势更加动荡。

在北京担任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期间,闻一多积极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通过声嘶力竭的“呐喊”来唤醒民众。而且,他对于由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大革命颇为支持和看好,希望就此能结束中国的混乱局面。

1930年时,闻一多受聘前往山东,担任了国立青岛大学的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不过,面对各国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国已经没有了安稳治学和求学的净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起了侵华战争。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竟然下令数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逃。数月间,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多万的东北同胎尽数沦陷,中国的局势已经危机重重。

1932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斗争加剧,竟然蔓延到了青岛大学内部。在此起彼伏的派系纷争中,向来不善于人际交往和拉帮结派的闻一多异常的心累,异常的失望,只得被迫辞职离校。

离开青岛大学后,闻一多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朱自清。

1932年9月,朱自清36岁,他已经在清华大学任教七年,正担任着中文系主任;而闻一多35岁,刚从青岛大学转来清华任教。朱自清住在北院9号楼,闻一多住新南院72号楼,两家隔得并不远,时常走动和交往。

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学者异常投机,总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只不过,朱自清更谦虚稳重一些,而闻一多更激烈张扬一些,两人被誉为是清华大学文学系的“双子星座”。

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情颂扬:

闻一多拍案而起,敢横眉怒对***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因为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不过,闻一多当时的境遇并不乐观,他在自己母校并没有被完全的接纳和认同。据吴组缃这样回忆:

清华同学与老师的年龄相差不太多,有的已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因此认为自己不比老师差。……同学们中间,确实有人存有闻一多是“新月派”,而“新月派”教不了古代文学的想法。

不仅如此,就连教授们也对闻一多的思想和教育主张表示了怀疑。据朱自清在1933年10月1日的日记记载:

访黄先生(黄晦闻)时,以校中的情形告之。先生谓清华中文系的空气太淡,颇怪闻一多。

而且,闻一多特立独行,经常会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清华的课外座谈和交流活动,除了朱自清以外就几乎断朋绝友了。因此,他没有更多机会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1937年7月7日夜,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为了持久抗战,清华大学决定迁往大西南后方的昆明,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而闻一多也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追随学校南迁,抛弃了仅存的一些文化救亡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民族图存的斗争中。

经过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热切期盼国家能结束战乱,能实现和平。为了顺应这股民心民意,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亲赴陪都进行“重庆谈判”,终于同蒋介石签署了“双十协定”。

闻一多作为民盟的中央执行委员,坚决反对蒋介石挑起内战,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不断呼吁尽早实现国内和平。不过,他的这些奔走疾呼却逐渐遭至了***的仇视,甚至带来了杀身之祸。

1946年6月底,闻一多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持举行“民族团结与和平建国”的******。特别是,在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遇害后,他表现得视死如归,丝毫没有畏死之心,公开通电控诉***当局的罪行。

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篇《最后一次演讲》: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发表完这次公开演讲后,他在回家的途中就遭遇了***特务的暗杀,全身被打中十余枪而死,异常的悲壮。为了悼念闻一多,朱自清创作了《悼一多》,诗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

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你自己,遗烬里爆出新中国!

惊闻了闻一多的死讯,周恩来代表我党立即发表公开谴责,痛斥***“真内战假和平”的罪行。而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特意给闻一多的家属发来了一封唁电:

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遭奸人毒手,全国上下有志之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

面对举国上下的齐声愤慨,蒋介石还是草草了解了此事。不过,闻一多虽然离世了,可他的《七子之歌》却活了下来,特别是《七子之歌·澳门》。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央决定暂时维持澳门的现状,没有强行出兵驱赶葡萄牙人。不过,我国政府却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追回澳门的努力。

1978年1月,中、葡两国就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展开双边谈判,其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澳门。在得到葡萄牙政府保证后,中国才在1979年2月8日与之签署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正式建交。

在建交后,两国政府就澳门的回归展开谈判。期间,葡萄牙也曾像英国一样,提出过“***换治权”的荒唐主张,但最终还是同意在20世纪内务必会将澳门交还给中国。

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同时,还确定了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

等到香港在1997年先行回归后,澳门的回归已经开始了最后的倒计时。期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澳门岁月》播出,片中第一次唱响了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获得了民众空前的认同和支持。

从此以后,《七子之歌》成为了澳门的标志和象征,也成为了闻一多爱国精神的标志和象征。

站长QQ 返回顶部↑